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输水60亿立方米 沿线京津豫冀4200万人受益陶岔渠首 穿黄工程 焦作市区段工程 团城湖明渠 中国水利网站11月25日讯 11月24日8时,从中线建管局总调中心获悉,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引南水60.9亿立方米,惠及北京、天津、河南、河北四省市4200万人。 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以来,已经平稳运行704天。水质各项指标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指标。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河南沿线受水省市供水水量有效提升,居民用水水质明显改善,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遏制,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开始回升,城市河湖生态显著优化,社会、经济、生态效益同步显现。 中线工程受益的大中城市18个,分别是:北京、天津,南阳、漯河、平顶山、许昌、郑州、焦作、新乡、鹤壁、濮阳、安阳、邯郸、邢台、石家庄、保定、沧州、衡水。累计分水量58.1亿立方米,其中,北京市分水18.8亿立方米,受益人口1100万人;天津市分水13亿立方米,受益人口850万人;河南省分水21.5亿立方米,受水县区36个,受益人口1600万人;河北省分水4.8亿立方米,受水县区37个,700万人。 供水保障有力。中线工程为受水区开辟了新的水源,改变了供水格局,提高了供水保证率。北京市城区供水中南水北调水占比超70%。据统计,共有超过2亿立方米的南水北调水储存到密云水库、怀柔水库、十三陵水库和大宁调蓄水库。“存”下的南水北调水将对北京市水资源调配、水源丰枯互济,扩大南水北调水供水范围起到重要作用。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、环城四区、静海区、武清区等城镇居民全部用上南水北调水,经济发展核心区实现了引滦、引江双水源保障。2016年汛期,南水北调工程作为稳定的水源,为河北省石家庄、保定、邯郸市等沿线大中城市提供了可靠的饮用水保证。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供水范围涵盖了南阳、漯河、平顶山、许昌、郑州等10个省辖市,共计36个县,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15.4万亩,供水效益逐步扩大。 受水区水质明显改善。中线水源区及沿线地区采取强有力的治污环保措施,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之后,水质保持稳定。特别是丹江口水库,一直保持在Ⅱ类水质。为保障“一渠清水持续北送”,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加强沿线水质保护,建立了完善的水质保护与监测网络体系。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监测显示,使用南水北调水后,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~130毫克每升。清冽、甘甜是河北居民用上南水后的普遍感受,沧州市民用上了优质的南水后,告别了祖祖辈辈饮用苦咸水、高氟水的历史。与他们一样的还有衡水、邢台、邯郸市等黑龙港地区即将彻底告别高氟水、苦咸水。河南省受水区城市不少家庭净水器具下岗,居民家庭中对水质要求较高的观赏鱼也不再使用桶装水,而直接使用自来水。 生态效益初显。北京市遵循“喝”、“存”、“补”的原则,利用南水北调水向中心城区河湖补充清水,与现有的再生水联合调度,增强了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,改善了河湖水质。向怀柔、潮白河、海淀山前等应急水源地试验性“补”入2.5亿立方米南水。各应急水源地日压减地下水开采26.5万立方米,累计压采超过1亿立方米,地下水下降速率减缓,补水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。 两年来,天津市加快了滨海新区、环城四区地下水水源转换工作,共有80余户用水单位完成水源转换,吊销许可证73套,回填机井110余眼,减少地下水许可水量1010万立方米。在河北,南水北调工程先后向石家庄市滹沱河、邢台市七里河生态补水7000万立方米,提升了生态景观效果。在河南许昌市,向北海、石梁河、清潩河生态补水615万立方米。郑州市利用置换出来的黄河水,用于生态水系建设,因缺水而萎缩的湖泊、水系重现生机。鹤壁市淇河从南水北调补水1050万立方米,淇河湿地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。河南已有15座水厂水源,已由开采地下水置换为南水北调水,14座城市地下水水源得到涵养,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提升。 防汛抗旱兼顾。2016年7月,为应对湖北地区第五轮强降雨,引江济汉工程管理局开启高石碑出水闸撇洪,前后两次向汉江累计撇洪1亿立方米,有效缓解了长湖防汛压力。“7·19”特大暴雨后,中线工程紧急向河北石家庄、邯郸市区调增南水,保证了城市的紧急需求。 人文效益显现。中线陶岔渠首成为南阳市新的旅游名片,已吸引全国各地10万多名游客前来参观旅游,团城湖明渠周边成为南水北调纪念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已经接待参观学习的游客10万人。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、中线穿黄工程,沙河渡槽、湍河渡槽等大型建筑物,也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,通过升级改造,亮化美化,进一步吸引了各地游客的目光,成为旅游公司推荐的景点项目。 来源: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11月25日
文章分类:
行业资讯
|